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议社会管理;展仿标草写法…

按人会怎样创设动态有效的社会怎办★探讨仿标草写法助快捷易识书写—陶文庆(文磬)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巴金26年前为孩子们“寻找理想”之后  

2011-02-18 18:35:52|  分类: 社会管理时评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巴金26年前为孩子们“寻找理想”之后
——孩子们为何一而再的“寻问”理想?何谓理想?理想有何用?树立什么样的理想?

最近,在报上读到一条或可称佳话的报道:26年前,10个平均年龄11岁的无锡学生给巴金写信,问老先生怎么看待理想,巴金给孩子们的热情回信后来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上。最近,26年后的2011年,一名武汉的13岁学生小顺在课本上看到巴金的这篇回信后,他产生了与当年那些无锡学生联系,“想请他们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,理想是什么?理想可以帮我们做什么?理想到底有多远?”小顺把自己的愿望发到网上,希望能够有人帮忙。在《现代快报》记者的牵线下,小顺联系上了当年的孩子们,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这里拟对其事其理简略述议,愿能聊供参阅。

一、孩子们为何一而再的“寻问”理想?
26年前的孩子们要寻找理想,26年后的孩子还在寻问理想。
其实,读26年前孩子们的信和巴老回信,看今天孩子“寻问”理想发的贴及相关报道,可以发现孩子们不是没有理想,巴老当年就说:“你们不是都有了理想吗?你们在‘向钱看’的社会风气中感觉到窒息,不正是说明你们的理想起了作用吗?”
当年的孩子们是在质疑当时:“为金钱工作、为金钱学习,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。这难道就是我们八十年代的少年应该追求的理想吗?”
也就是说,1985年4月,江苏无锡钱桥中心小学的10个小学生,是因为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,而对“理想”感到困惑和迷惘。
而今天的孩子也在“问理想”,从报道可以看出,这是因为:“大人很少和我谈理想”;“学校里很多人都说理想就是幻想”。
或许可以说,孩子们之所以一而再的“寻问”理想,是由于近些年社会转型,原来人们所认为的“理想”——理性、高尚的“想”,使人们觉得距离现实较远,因此就避谈理想,好像就没有“理想”了。

二、何谓理想?理想有何用?该不该有理想?
26年以来孩子们持续问理想的现象,或许应该促使社会、家长、宣传教育部门思考,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回答人们(包括童真的孩子们):何谓理想?理想有何用?该不该有理想?
其实,答案是可以有的,26年前那些无锡学生中的一位,就特地写了一段话,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:“理想是人的一个目标,有了目标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,有了进取的精神,那么你就会为之而努力,不管会遇见什么困难你都会坚持,因为我们都知道每前行一步,你就距离自己的目标近了一步,离自己的理想也近了一步,人生会为此更充实。”
也就是说,理想其实并不神秘,只是人的奋斗目标;理想可以激励人向着这个目标努力。用近些年人们常说的话,就是“目标管理”:树立目标,努力奋斗,时常检查目标实现的情况,动态的调整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,努力实现目标。
只是,不要只把“理想”仅仅当做巴老所指的“宣传了几十年的崇高理想”。
因为,理想是有层次的,一个大的或高的理想的实现,也需要从具体的小事开始,一点一点的做起来逐步实现。同时,理想在实践过程中,也需要结合具体实际,“实事求是”地动态的调整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,去努力实现目标。
当年寻找理想的无锡学生中的一位还说:“理想并不一定是我将来一定要从事什么工作,在哪个行业出人头地,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太远太空了,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。人生是分成很多阶段的,可以在每个时间段定一个目标,我也是这样教育我儿子的。”这个回答,是十分中肯的。

三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?——客观科学的看待人类生存的“目标”,树立科学、客观、实在的“理想”
巴老在二十年代写作生活的初期就说过:“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,在人类繁荣的时候,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,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?”在三十年代中他又说:“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同情,更多的爱,更多的欢乐,更多的眼泪;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,我们必须把它们分给别人,不这样做,我们就会感到内部干枯。”巴老在26年前还说:“你们问我伏案写作的时候想的是什么?我追求什么?我可以坦率地回答:我想的就是上面那些话。我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。”
这是巴老的人生目标和理想。
那么,今天我们如何回答人们(不是仅仅对孩子们)“树立什么样的理想”的问题?
这里认为,也可以从这样的层次来考虑:应该客观科学的看待人类生存的“目标”,以此来建立、树立人们的科学、客观、实在的“理想”。
就人类生存的根本“目标”、价值而言,可能可以说:人类生存的根本、客观价值是:人类自身及其所处主客观环境的尽可能的永续延展与发展、提高。
如果从这样的层次、角度来看,就可能分辨出比此层次低的目标的高下和价值及其必要程度了。
从这样的层次、角度来看,虽然可能抽象些,但是其可为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思量乃至接受。
从这样的层次、角度来看,人们的各种目标都会受到检验,从而看出其真正的价值,而不是暂时的、虚假的价值。
例如:一味地追求金钱、地位,乃至为此不顾一切,包括不顾他人、损害公众,有最高、最久远的价值吗?只顾自己,不顾他人、损害公众,他人、公众就永远不会反对?其目标、“理想”就能永无阻碍的实现吗?
我们也就能看出,巴老的人生目标和理想: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。是否更有价值,更应该、更科学?
在科学、客观认识的基础上,相信人们的“理想”,应该会更合理和正确。

(文磬)
个人学术主页网址——
http://t5105.crcoo.com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39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